牽住內控“牛鼻子” 耕好政采“責任田”
預算單位采購信息公開率為100%,采購文件中的傾向性、排他性條款降低80%以上,妨礙公平競爭的政府采購供應商備選庫、名錄庫、資格庫始終保持常態清零狀態……
這是近年來山東省威海市財政局按照“先夯實制度基礎,實現內控制度全覆蓋,后建立信息化平臺,實現全流程智慧監管”的總體思路,推動預算單位內控體系建設取得的階段性成效。
近日,記者手持這份“成績單”趕赴威海,一探究竟。
夯實制度根基
推動內控建設
“目前,威海市已將大部分政府采購審批權限下放至預算單位,目的是要將采購自主權回歸采購人,真正讓采購人履行主體責任,對采購需求做主。當然,這也對政府采購內部管理、廉政風險防控提出了更高要求。”威海市財政局黨組成員、威海市財政事業發展中心主任梁青告訴記者,從威海市實際看,近兩年不僅紀檢監察、審計和財會監督反饋采購人在政府采購方面的問題較多,而且在近期政府采購例行檢查中,發現歸屬采購人的問題也占到了近三成。分析原因,主要源于單位政府采購內控管理機制不健全、內部崗位設置不清、內控制度流于形式、監管措施不到位等問題。
要做內控,制度是基石。通過多方調研學習和多輪的頭腦風暴,威海市陸續制定出臺了《威海市市級預算單位政府采購內部控制規范》(以下簡稱《規范》)、《關于進一步加強預算單位政府采購活動內部控制管理的通知》等多個政策文件,建立了制度模板,健全了制衡機制。
記者在翻閱《規范》時,發現里面藏著很多“巧思”和“良苦用心”,用“新、嚴、細”三字訣來概括最為貼切。
在“新”方面,《規范》除了涵蓋以往政府采購法律、規章相關要求外,將最新出臺的《政府采購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管理辦法》《政府采購需求管理辦法》等最新政策規定融入《規范》中。強化“規定動作”執行的同時,威海市財政局也在內控制度建設中設置了“自選動作”。“圍繞我市針對優化營商環境出臺的創新政策,我們也強化對《威海市政府采購信用管理暫行辦法》《政府采購項目績效評價管理辦法》等創新政策的執行要求,與時俱進。”威海市財政局政府采購監督管理科科長劉慶告訴記者。
在“嚴”方面,《規范》要求采購人按照“分事行權、分崗設權、分級授權、內部制約”的原則,明確采購歸口部門、采購活動中相關機構和崗位的權限和責任,規范決策機制、采購流程、期限要求等內容,將內控管理貫穿于政府采購活動全過程。另外,要求各單位政府采購內部機構和崗位根據業務流程和職責權限,建立相互協同和制衡機制,既做到采購與財務、資產、業務等部門有效銜接,又確保“管錢”與“管事”相分離,采購需求制定與內部審核、采購文件編制與復核、合同簽訂與驗收等崗位相分離。
在“細”方面,《規范》細化了政府采購13個環節,涵蓋了從管理機構和職責分工、政府采購預算與計劃管理到采購項目組織實施、履約和驗收等全部環節,形成了對政府采購全周期閉環管理。流程中的每個環節都進一步細化了對采購人的具體要求,通過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兩種形式,列明87條政府采購工作具體要求,明確了采購人“可為”“不可為”的具體邊界,切實增強政策的可執行性。
有了制度,還要落地。為了實現內控制度全覆蓋,威海市財政局通過上門指導、專題會議和電話等督導方式,動態跟進,全程跟蹤,逐一督導預算單位建立完善制度,市級81個主管部門全部建立了政府采購內控制度,并報財政部門備案。同時,強化區市調度,同步推進,對于內控制度不符合要求、風險控制不到位的預算單位,要求限期改正。“截至目前,全市960家行政事業單位已全部建立內控制度。”劉慶介紹說。